視貧困為修行 印度窮人不"仇富"生活自得其樂

視貧困為修行 印度窮人不"仇富"生活自得其樂

2006年08月11日 09:12
李曉吉
 
  去印度前,朋友告訴我:印度是個不去很遺憾、去過更遺憾的地方。到印度後方知,這說法源於對印度的理想與現實,尤其是貧富差距之大的強烈比照。

    在印度任何地方,都可以看到窮人。車子一停,立即就有討飯的孩子圍攏上來,你可以發善心,但結果一定是走不脫,欲罷不能,會有更多的孩子向你伸出期盼的手。與國內的某些“職業乞討”不同,他們真的是要討口飯吃,食品、水什麼都行,當然,鈔票更受歡迎。在首都新德里的中央大街上,任何地方都有乞討者;使館區附近的大街兩旁,有無數的用破舊雨布搭成的小帳篷,婦女們在路邊做飯,大一點的孩子們在路邊乞討,小一點的孩子則赤裸著身子坐在泥土上……城裏所有的河水都是黑色的,兩旁是一眼望不到頭兒的貧民窟,垃圾滿地,臟水橫流,人們熟視無睹地隨意坐著。

    孟買在印度人眼中是財富的聚集地,自然也是富人的天堂。作為殖民地時代的遺產,這裡有許多印度風格的建築,其中孟買火車站和高等法院依然壯觀無比。在這裡,你可以看到很多富裕的印度人,他們有教養,衣著得體,開著各色的進口轎車,與印度國產的計程車和三輪車混雜在一起,成為印度一道獨特的景觀。在孟買五星級的泰姬·瑪哈飯店前,富人們進進出出,貧窮的婦女則抱著剛剛出生的嬰兒用期盼的眼光在乞討。儘管我在中國也常常看到乞討者,儘管我早對印度的貧富差距之大有所耳聞,但依然為眼前的現實所震撼。

    仔細觀察印度的窮人,有兩個特點更使中國人感到驚訝。一是他們的自然、淳樸和樂觀;二是他們雖然窮,卻有自己不被打擾的空間。

    由於受到宗教的影響,印度人有兩個顯著特點:一方面,他們信奉萬物有靈,再窮困潦倒和饑餓也不會殺生,所有的動物都與他們和平共處。所以,印度的鳥兒是不怕人類的,野生動物也不會被捕去吃掉。雖然印度的河水污染嚴重,但除此之外,生靈之間的和諧在今天的中國難以見到。另一方面,由於種姓制度被長時期宗教化,養成了印度人包容、天性樂觀與溫和的性格。在低種姓的窮人看來,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,自己之所以成為窮人,是各自在前世的修行不同所致,因而必須在自己現在的位置上苦於修行,轉世方可幸福。這種性格很大程度上泯滅了印度人的進取意識,但卻形成了一種非常穩定的社會結構,不僅促進了職業和手藝的專業化發展,並維持了分工和相互依存的交易,而且從社會穩定的角度來看,窮人不妒忌富人,也少有殺富濟貧的意識與觀念。事實上,印度歷史上像中國那樣壯烈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幾乎從未出現過,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幾乎都由來自西北方向的異族入侵所致。同中國相比,種姓之間的和諧與合作而不是階級鬥爭,是印度歷史發展的主流或“動力”。

    當然,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因受文化傳統與體制的限制,印度政府的許多政策未能得到實施,比如各地政府也曾多次下決心要清理貧民窟,整頓市容,但效果都不佳。由於少有強制拆遷貧民窟的情況,窮人的生活自然也就很少受到干擾,少有變化,自得其樂。(李曉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。)

 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